土流集团相关平台
联系我们

湖南日报丨赫山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新招:改革先行 投融并举 共管协力

2023年07月17日 来源:湖南日报

(图片拍摄:李成刚)

(原载《湖南日报》2023年7月17日04版)

 

7月10日,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,湖南中亿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俞聪在机耕道上指挥8台收割机收早稻。旱能灌、涝能排、田成方、林成网、渠相通、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,让他对水稻种植信心满怀。“土地成片后,我种的500多亩早稻,机械化耕作效率提高不少,亩产也达501.9公斤。高标准农田让农民种田越种越‘甜’。”俞聪说。

赫山农业,成绩耀眼: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、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、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……“光环”背后,少不了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加持。

去年以来,赫山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,探索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投融并举、共管协力”模式,对农田“小改大、高改平、弯改直”,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
至目前,赫山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、改造46.19万亩。今年,该区早稻种植面积42.1万亩,预计产量17.6万吨。

 

1

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

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

“这一大片农田,原先可没这么规整。”站在大堤上,俯瞰中塘村农田里往来穿梭的收割机,赫山区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高明光有些感慨。他展示了这片农田在高标准建设以前的照片:地块高度落差大、划分错综复杂,大的大、小的小,且没有一条像样的机耕道。高明光介绍,目光所及的这2000亩农田,涉及2个乡镇3个村,以前归300多名村民所有,有的村民有几亩田,有的只有几分田。

“区里实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后,这2000亩农田承包给了3名种植大户耕作,小田变大田,从分散管理、‘各自为政’到集约化管理,这也为后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。”高明光说。

何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?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谢三喜介绍,就是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,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(股份)经济合作社,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,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由此实现“三化、三变、三增”,即土地数字化、交易市场化、程序规范化,小田变大田、村民变股东、农业变实业,农户、村集体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增收。

为什么要进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?谢三喜解释,就是要解决“四大问题”。即土地“碎片化”问题。第二轮土地延包大多采取“肥瘦搭配”的分田方式,形成了大量细碎分散、大小不均的“巴掌田”“补丁田”,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、机械化、专业化生产。种粮积极性降低的问题。随着农药、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,人力成本水涨船高,农民家庭或散户经营种植双季稻效益明显下降,影响种粮积极性。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提质难的问题。土地确权颁证后,丘块田界基本固定,不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提质改造,改造后的田块难以达到“土地平整、集中连片、设施完善”等要求。“人地矛盾”的问题。随着“增人不增地,减人不减地”政策的继续实施和新一轮土地承包权的延期,农村“有人无田、有田无人”的矛盾进一步凸显。

解决“四难”,迫在眉睫。2021年10月,赫山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、主动作为,按照“依法依规、群众自愿、市场运作、互利共赢”原则,助力出台《赫山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实施方案》,选定泉交河镇5个村,在全省率先启动改革试点。

谭晓湖是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的种粮大户,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481亩地,种植双季稻。他说,以前流转土地,要和村民讲好话,东拼西凑,这边一块,那边一块,种植成本大大增加;现在成片规模化种植后,虽然流转价格提高了,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,每亩成本反而降低了200元。去年,种植双季稻,他收益60多万元。

“土地数字化改革后,种粮大户工作效率提高,农民增收,村集体收入增加,实现了‘三赢’。”赫山区副区长蔡丽环说,改革为“沉睡”土地注入了活力。原本在农户手中的土地经营权,“数字化”后成了可自由竞价拍卖的商品,溢价空间增大;土地经营权从分散在各家各户变成了集中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,流转更方便;土地集中连片,旋耕机、无人机可驰骋其间,推广机械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耕种,种粮更赚钱。这也为后续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、道路改善等农田水利建设打下了基础。

赫山区共有147个行政村,试点以来,已有37个村完成土地数字化改革,今年又有40个村启动改革,到2024年,全区所有村都有望完成改革。

2022年,赫山区土地数字化改革典型经验获省政府通报表扬。

 

2

政府出资、社会融资并举

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量

去年12月,省政府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,允许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,支持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和经营主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项目。

赫山区迅速反应,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试点,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提升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,夯实农业基础,保障粮食安全。

该区出台《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实施方案》,启动一期11个村共4.2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试点。成立由区委书记任总顾问、区长任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推进有关工作;抽调专人组建工作专班,全方位负责日常工作。为探索赫山建设模式,该区组织相关部门先后前往郴州、江苏、上海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。

该区通过先建后补、社会资本、金融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,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。先期启动村级共享贷,提供500万元/村的共享贷资金作为前期建设资金;向区农发行融资贷款,已基本达成融资2.8亿元的意向。

通过社会融资,赫山城投子公司——益阳盛益投资开发有限公司,加入到赫山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列,投入1.6亿多元。“作为国企,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,助力乡村振兴,我们有责任、有义务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最恩说,“作为一家公司,我们也讲究经济效益。通过先建后补、后期产业发展、土地租金溢价,预计在6年左右,实现500至1000万元效益。”

去年省里出台的文件提到: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,在确保项目区内耕地数量不减少、质量有提升的基础上,允许将项目区内及周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、建设用地等开发整治为耕地。

一期4.2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,赫山区可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面积722.34亩,指标预计收益1.32亿元。

新增耕地和产能指标交易收益归平台企业;新增面积租金收益50%归平台企业,50%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工程项目建后管护;租金溢价收益按全区土地数字化改革方案的规定予以分配;产业经营收益归新型经营主体。

赫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试点经验,经省级层面推介,迅速传开。去年以来,该区已接待包括省内郴州市、衡阳市等,省外云南省玉溪市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、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地农业部门组队来参观学习。

 

3

整村推进、全域规划

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

看着相继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给种粮大户带来的便利,泉交河镇种粮大户李月亭很是羡慕。他在恩塘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,这块农田被纳入第二批高标准农田改造,李月亭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。“高标准农田会让我们种地更轻松。”李月亭如是说。

为提速高标准农田建设,赫山区坚持整村推进、全域规划、全域设计、全域整治,按照“土地数字化改革完成到哪里,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推进到哪里”的原则,优先在完成土地数字化改革的村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
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四步走,实行“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电、技、管”综合配套,赫山区有条不紊推进,到2030年将新建或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52.25万亩。

第一步,规范实施“小田改大田”。该区将建设的主要工序归纳为五步工作法:测量放样、表土剥离、推平压实、修筑田埂、表土回填,通过连通田块、平整土地、贯通沟渠路、地力提升及生态防护,将零散田块打造成田块整齐、规模连片、耕作条件良好的大田,项目区覆盖率达90%以上。

第二步合理布局田间配套设施。该区坚持节约成本、方便耕作的原则,田块呈条带状分布,灌溉排水渠道、机耕路相协调,实现田块成方,路渠成网。

第三步稳步推进生态化改造。该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排水渠和生态田埂,排水渠道不衬底,通过沟内土壤吸附、植物吸收及微生物降解,吸附、降解化学污染物,打造会呼吸的渠道。

第四步健全建后管护。由实施主体安排不少于5年的后期管护资金,纳入项目预算,专项用于工程后期管护。

赫山区还坚持示范带动,在全区遴选12个村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,每个村安排项目资金200万元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内容,确保创建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总农田面积的90%;选择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泥江口镇作为山丘区试点乡镇,探索山丘区“小田改大田”模式,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短板,提升机械化、集约化生产水平。

赫山区将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,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力争用5年时间,将全区永久性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,确保50%以上的农田实现“小田变大田”。

 

来源:湖南日报

作者:张佳伟 张鹏程 谭丽